心灵之光网

心理疾病的佛学,心理疾病的佛学解释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心理疾病佛学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的佛学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佛学对现代人有何帮助?
  2. 对于佛教而言心理罪是罪吗?
  3. 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赏析?

佛学对现代人有何帮助

一、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二、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三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现代社会某些工作人员他们信佛,希望佛菩萨保佑他们稳享官福,即使过去有些***的不良行为,亦希望借着去僧寺进香减罪灭罪。一时间他们的劣迹没有显露,并不是由于菩萨佛收受了他们的贿赂,只是他们当初种下的恶因还缺一点恶缘,他们才没有受到恶报。一般社会从众,他们来拜佛的目的,是为着要求长官求发财求健康爱情。在他们看来,佛菩萨不是智慧的代表,而是公司的法人,我已经上香给您的,您把平安给我我们的交易就成功了。如果我发财了,我以后会再来;如果没有发财,这佛这菩萨就不够灵验。至于那些更有些冒名佛签招摇撞骗的人,打着寺僧的旗号却不读经不打坐的人,穿了僧衣只为骗吃骗钱的人,冒充开功开悟混淆视听妖言惑众的人,看上去似乎也在“弘扬”佛法,其实做的是败佛坏法的事,对于正传佛教只有负面作用

对于佛教而言心理罪是罪吗?

有些人心里想着干坏事但是没能力!但是有些人想做好事也没能力!所以现在有个罪叫犯罪未遂和这个很像!所以你做坏事不成功反而是好的,说明你还有的救!如果顺风顺水的做坏事成功了,必然落不到好下场!

心理疾病的佛学,心理疾病的佛学解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不请自来。呵呵。

您说的心理罪是指意识造罪,对吗?

罪业,地藏经里有详细的解释。

心理疾病的佛学,心理疾病的佛学解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菩萨去地狱救母的故事,菩萨到地狱门前要先经过三片海域。


即身海,口海,意海。意思就是,身体造业感召的海。海里有夜叉饿鬼驱赶罪人,迫使罪人靠近恶兽,使之啖食。

所谓身体造业,就是指杀生,偷盗之类的,由身体造成的罪业要受此报。

心理疾病的佛学,心理疾病的佛学解释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第二,就是口业海。亦如身海造业一般,死后要受苦报。比如骂人,恶口,与人吵架都算。

第三就是意海。也就是指意识造业。就是您说的,心里犯罪。比如说一直很希望某个人死,这就是意杀,也是罪业。所以***中又说,意海特别广阔,罪人也特别特别的多。因为意识造业太容易了,而且也最不容易控制


按照地藏经的意识,意海造业是算犯罪的。
若有犯之,努力忏悔,努力改正吧。

余生努力做到多起善念,慢慢减少恶念,做个真正从行为到思想都善良的人。

对佛教而言,心理罪也是罪,不过佛教里面不叫“罪”,叫“恶业”,“业”包括身业、语业和意业,身恶业三个,杀、盗、淫,语恶业四个,妄语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,意恶业三个,贪欲、嗔恚和邪见,这就是所谓的“十恶业”,这其中的三个意恶业,就是所谓的“心理罪”。反之,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无贪欲、无嗔恚、无邪见,则称为十善业,各有各的果报,十恶业在戒律里都属于犯戒,十恶业是因,也都会得相应的痛苦果报,十善业也是因,也都会得相应的安乐果报。

当然是罪。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靠思想主导的。很多想法虽然没有表现出来,但是已经形成了一个东西了。佛教中讲“身口意”,意就是指的人的思想。要把思想修空了,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。

灵澈东林寺酬韦丹刺赏析?

《东林寺酬韦丹刺史》

唐·灵澈

年老心闲无外事,麻衣草座亦容身。

相逢尽道休官好,林下何曾见一人。

X

灵澈,唐代诗僧,字源澄,俗姓汤,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,自幼出家,后至吴兴(今浙江西北与江苏宜兴境内)与皎然僧云游。诗名日盛,曾为白居易、刘禹锡等推崇。刘禹锡称他“以文章接才子,以禅理悦高人,风仪甚雅,谈笑多味。”《全唐诗》存诗16首。本诗是他居东林寺时所作,洪州刺史韦丹是他的好友。灵澈在庐山东林寺时,与洪州(今江西南昌)刺史丹为忘形之交,经常写诗唱和。韦丹曾寄一诗,表达了归隐山林之意,灵澈就写了这首诗回赠他。

“年老心闲无外事”:年老,年龄大了,年事已高;心闲,心气平和,无求无欲,大度从容;无外事:没有官场或日常的世俗应酬。年老、心闲、无外事三个词语,说明了自己年老心闲,没有身外事来打扰,强烈表明了作者置身世外的超脱态度。 “麻衣草座亦容身”:“麻衣草座”:即“衣麻坐草”,意思是对生活的要求也非常简单,有麻布衣服和蒲草垫子即可容身,指的是清苦简陋的物质生活,与世无所争,于人无所求,超脱于俗事之外,清闲宁静,但这种境界看似平常,实际很难达到。这两句,自叙淡泊名利、无欲无求的人生信仰。“相逢尽道休官好”:多少当官的人,或为自己争名逐利,或甘为儿孙作马牛,辛辛苦苦,忙忙碌碌,平日里相逢时口口声声都说不当官为好;“林下何曾见一人”:可是何曾有人在春风得意的仕途上退下,隐居山林,甘受冷落呢?这两句,讽喻世俗矫情。官场上的人本来迷恋权位,利欲熏心,往往嘴上风雅,在公开场合故作清高的人,恰恰是一些***冒清高的利禄之徒。

这首诗是道出了出家人用冷眼旁观,看穿了当时官场丑态,对他的朋友说要斩断为官之人的名缰利锁实在是不易。因此,僧人慨叹:你们见面都说休官归隐好,可山林中怎么见不到一个人影呢?所以,真清高不容易。要耐得了寂寞,吃得下苦楚,受得起轻贱,经得住磨难。而真正想隐退的人,往往是被逼出来的:理想破灭,报国无门,正义难伸,迫害临头,不是装出来的。

苏轼历尽坎坷,把功名看透了,“耳根洗尽功名话”,最后才追求“几时归去,作个闲人、对一张琴,一壶酒,一缕云”;辛弃疾“青鞋自喜,不踏长安市”,也是因为“袖里珍奇光五色,他年要补西北天”的北定中原的壮志,至死难酬。一般来说,凡隐退山林的人是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,兼济天下而不得的人。而真正能够放得下功名利禄,远离尘世喧嚣,超脱现实的人自古以来却寥寥无几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的佛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的佛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eautiful-machines.com/post/47477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