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灵之光网

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,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内容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自媒体是什么?怎么做自媒体赚零花钱?
  2. 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?

媒体什么怎么做自媒体赚零花钱?

什么是自媒体?自媒体,就是你个人从某一平台,把你所学的和平时所集有的知识东西,利用图文,视频,文章,爆料,等,编成作品发出去,来让人们看到,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,来获去一定的效益,这就是自媒体。

至于怎么赚钱,有好多方法,比方说广告了,网买了,平台签约了,直播及粉丝量了等等。但由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有限,虽然知道一些,但却并不会去做,所以在此就不在哆嗦了。

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,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内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最后谢谢你的邀请。

谢邀!

自媒体是个啥?怎么做自媒体可以赚钱?顾名思义,自媒体,是将自己编辑的***、文字等信息,以传媒的形式在网络上传送。

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,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内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由于当今社会,信息创造价值,有了信息的传送,价值就跟着信息而至!这就是自媒体传播和自媒体赚钱的简单诠释。

祥解自媒体:它的外文叫:We Media,又称“公民媒体“、“个人媒体”,是个人化、平民化、普泛化、自主化的传播体。以现代化、网络化、电子数字化的手段,向特定的和不特定的个人传递信息,***媒体,媒体为***。从微信、微博、博客、百度官方贴、论坛/BBS上匀可以进行

时间做久了,你积累了大量人气,积累了大量fans [(followers追随者)粉丝],商家就会上来做广告,做了广告你就能有广告收入,也就赚钱了,如果有风投看中你的自媒体平台,给你股份投资,你就离成功不远了,可以利用“风投”将自媒体做大做强,成为大企业。

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,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内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自媒体就是自己给自已当媒婆体验媒灼之言的媒体,能把自已推销出去,涂上粉脂,你就有了粉丝;能讨价还价,多要些彩礼,你就能挣到钱;婚礼隆重些,邀请的亲朋多,收得礼金多,观看的人自然会多,阅读量就会聚增;这就是我对自媒体的初浅认识

自媒体,即个人媒体、公民媒体。以现代的媒介(今日头条、微信公众号、抖音等),以不同的方式(图文、文章、***)传播个人、集体的兴趣爱好、日常生活、喜怒哀乐等。

自媒体不仅是一个传播平台,而且是展现自我的舞台。在放飞自我的同时,也能得到一定的回报。

怎么才能挣到钱呢?

觉得自媒体是一个机会,而且每一个人机会均等。我们想做自媒体的朋友应该勇敢一点,对自己绝对的自信,坚持做。把自己的内容做垂直专业,特别是图文、***、问答应该垂直化,根据其不同分类,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,跟着自己的内心

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心理学实验

哈哈,我贴一篇我的文章吧,一个很小的实验。

大学生回答一个试卷,题目如下:

问题1: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零件,那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零件要多长时间?100分钟还是5分钟?

问题2:湖中的莲叶,以每天一倍的速度扩散。48天后就覆盖了整片湖,那么覆盖一半的面积要多长时间?24天还是47天?

答案在文尾

试卷是一样的。

不过一半印刷清晰,

另外一半印刷模糊,要费劲才能看清。

分享一篇关于跨期决策的研究吧,确实还挺有趣的。

研究的内容是跨期决策中的领域特异性问题(domain specificity)。何为领域特异性呢,就是说尽管面对跨期决策人们总会对LL(large but later)选项打折,但打折的强度可能与选项有关,比如对金钱、食物、性体验的打折强度就不一样,一般认为这可能与选项本身的可替代性、折现力、易腐坏性有关。

本研究呢,来自波兰的Sawicki等3位研究者很有想法,试图用数量效应(magnitude effect)来统一地解释领域特异性问题。简单地说,作者认为,领域特异性的存在是因为不同选项的价值或吸引力的主观强度不同,如果控制主观价值或吸引力强度相同了,领域特异性应该会消失。

在这里po一下最主要的结果吧。table 1中下划线和加粗的分别是主观吸引力相同的两组选项,下划线组主观吸引力较低,加粗组主观吸引力较高。

figure 4纵轴表示的是折扣强度,anova和bayesian分析的结果都支持只存在数量效应,不存在领域特异性了,即anova中领域主效应以及与数量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,bayesian中只含数量效应的模型bf最高。

一句话,这篇研究找到了两组吸引力不同的选项,选项的领域不同,结果发现数量效应能够解释被试的延迟折扣,而领域特异性未出现。如果这个研究的结果的确是稳定的话,那么,或许我们对于不同选项在进行跨期决策时,可能都是基于对它们的吸引力的判断,而选项究竟是什么或者具有什么性质没有那么重要。


真是太多了,比如恒河候相关的一系列实验。

对养育孩子挺有警醒意义的。对打开多元化思维,理解不同的人天赋、性格的差异,特别有帮助,因为很多东西真的是基因决定的,无论暴力倾向还是抑郁神经质~所以比如说,要远离家暴的人,因为如果有人想改变基因表达,她得回到施暴者新生儿的时候才行。

因为恒河候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超过九成,所以经常用来做实验。

恒河猴的一生是这样的:①出生在母系猴群里,由生母抚养,有时生母的女性亲戚也会帮忙。②“婴儿阶段”,第一个月与生母寸步不离,从2个月大到6个月大时,会以生母为“安全基地”慢慢向外探索,研究环境或与其他猴子互动,探索完再回到母亲身边。③“上学阶段”,从6个月大到4岁性成熟,小猴子们会花大部分时间与同龄的伙伴玩耍。④“成年阶段”,性成熟后,母猴一直留在原生猴群里生养子女;公猴则离开原生猴群,先短暂地结成全是公猴的“纯男帮”,然后再陆陆续续分别加入其他母系猴群。这样的“留女不留男”策略,可以防止近亲交配。

恒河猴身上,存在着天生的“禀性”。

有猴攻击性强,有猴温顺谦恭,有猴乐于交际,有猴只[_a***_]一个猴静***在墙角。

和人一样,恒河猴也有“高反应”和“低反应”。猴群里大概有20%的高反应恒河猴。先天基因让它们的交感神经和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(HPA) 过度活跃,它们更恐惧新事物,在遇到陌生猴时,心跳更快,血液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更高。高反应公猴往往会拖到岁数老大,才不情不愿地离开原生猴群,然后试探再三,才犹犹豫豫地加入新猴群。留在家里的高反应母猴则容易因为恐惧和保守,导致对自己孩子照料不足。

另外,猴群里还有5-10%的“冲动型”(impulsive)猴。抽取脑脊液发现,冲动猴大脑里的血清素浓度不足。这让冲动猴们更焦虑,更酗酒,更难以调节情绪,一时冲动就跟别的猴大打出手。冲动公猴常常还没到性成熟期,就被原生猴群赶出家门,然后往往离群独居,活不过5岁(恒河猴正常寿命可达25岁)。冲动母猴虽然不会被驱逐,但难以结交盟友,于是基本处于猴群里的最低等级,另外,她们往往对亲生孩子照料不足。

索米做的恒河猴实验里,最著名的有两个:

米尔格伦实验

相信大家都知道战争的残酷,特别是二战中,一些士兵违背人性、残忍的***无辜的人民,可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,并不承认自己的残忍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:来自于权威者的命令,真的能超越人性吗?

米尔格伦据此设计了一个实验,他让实验工作人员来扮演学生的角色、志愿者被试来扮演老师的角色。实验前告诉扮演老师的志愿者,当学生答错一道题时,便按下电击按钮(实际没有真实电击),并且电压强度逐渐随着回答次数增大。起初,当扮演老师的志愿者听到学生被电击时发出的痛苦声音感到害怕,一度想放弃点击惩罚,但在旁边指导人员的劝说鼓励下,最终,接近80%的老师扮演者都按下了电力最强的那个按钮(高达300V),有的扮演者听到学生痛苦的声音毫无所动,甚至笑出了声。

这个实验很好的证明了,我们在面对权威的时候,服从可能会引发人性最黑暗的一面。

旁观者实验

心理学提出的“旁观者”效应,描述的是一种社会中责任分散的现象。

具体的实验操作是,心理学家让几个被试进入通话场景中,并且这些被试互相看不见对方,只能通过电话交流。分为了一对一和多个被试同时参与的两种对话环境。对话者中有一名实验工作人员(被试不知情),在通话过程中,这名工作人员称自己身体突然觉得不舒服,需要求助。

实验的结果是,在只有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环境下,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停止实验并发起救助;反而多名被试同时参与的环境下,仅仅35%的人去发起主动救助。

这个实验解释了,为什么有时候人越多,越没有人肯站出来帮助他人的社会现象。因为人多了,人们便想总会有其他人站出来,减少了自己心中的责任感。而当我们一个人面对类似事件的时后,往往更具勇气去帮助他人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不管进行什么实验,都需要遵守规则。像米尔格伦实验就违反了心理学实验***道德的要求,不少志愿者老师在实验结束后,即使得知了真相,也依然消除不了内心的内疚和罪恶感。

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。

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。《赵小明心理团队 》与《心伙伴》~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。

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心理健康辅导专栏第27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beautiful-machines.com/post/37967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